最近股票配资开户网站,青海玛多县发现的“尕日塘秦刻石”火遍全网。这块经国家文物局考证确认为秦代的刻石,记载着秦始皇派“五大夫”(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官员)带着方士来青海昆仑“采药”的事儿。
我在撰文呼吁相关部门和青海人应借势传播青海文化品牌的同时,不禁冒出一个问题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要啥有啥,为啥要派这么大级别的官,跑老远来青海昆仑山里找“药”?他要采的药,到底是啥宝贝?下面,我结合刻石信息、史料记载和青海相关资源,针对“欲采何药”一事作出大胆推测,权当话题探讨交流。
一、先搞明白:秦始皇要的“药”,不是普通草药。
笔者认为,要聊采啥“药”,得先弄清楚一个关键点:秦朝人说的“药”,跟我们现在理解的“感冒药”不是一回事。
从史料里能看出来,秦始皇晚年特别想长生,一边派徐福带着上千童男童女去海上找“仙人不死药”,一边又下命令让全国郡县征集 “良药、奇物”——普通的草药,地方官直接进贡就行,犯不着让“五大夫” 这种级别的官亲自去昆仑。
再看这块刻石:文字是秦朝特有的秦篆,刻石头的工具是当时的青铜刀,检测也证明是秦朝时期。连之前大家疑惑的“日历不对”问题,也查清是当初看错了字,实际时间跟秦始皇在位的最后一年完全对得上。
展开剩余77%这就说明,秦始皇派去昆仑的“采药”队伍,找的绝不是普通药材,而是跟“长生”有关的“宝贝”——我们姑且叫它“长生载体”,可能是水、是石头,也可能是某种特别的植物。
二、三种猜想:青海这些印记,或许藏着“长生”的答案
秦朝人眼里,“昆仑”可不是普通的山,而是神话里的“神山”——传说西王母住在这儿,山上有“不死树”,还有“喝了能不老的泉”;黄河也被当成“天河”,源头就在昆仑脚下,水都是“天上来的神水”。
而刻石发现地玛多县扎陵湖,正好是黄河源头,离昆仑山脉也不远。结合这里的自然印记和历史痕迹,我们可以大胆猜一猜,当年秦始皇要找的“答案”,可能藏在这三处:
猜想一:黄河源头的“天脉水”——是“长生”的寄托?
秦朝人信“天人感应”,觉得黄河是“天脉”,源头的水离“天” 最近,自然带着“养寿”的灵气。传说周穆王当年去昆仑,专门喝了瑶池的水,还跟西王母聊起“长生”的话题,这种认知大概率也影响了秦始皇。
青海黄河源头的玛多县,“星宿海”泉眼密布,现在检测发现水里的硒、锶等微量元素,正是对身体有益的成分;茫崖艾肯泉因矿物质呈现红色,跟神话里“喝了不老的赤泉”模样几乎重合。说不定秦使到了扎陵湖,再往昆仑走,就是想把这种“天脉水”带回咸阳,让秦始皇借“天的力量”延长寿命。
猜想二:昆仑山下的“神山玉”——是“不朽”的象征?
秦朝人对玉的执念,远超现在人的想象——他们觉得玉“温润致密”,能隔绝腐朽,让肉身“不朽”。秦始皇的陵墓里,不仅陪葬了大量玉器,连棺材都是“披以珠玉”。
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口,至今都是昆仑玉的核心产地,玉质好、储量大;更早在秦朝之前,青海羌人就懂开采玉石了——同德县宗日遗址挖出的数千年前的玉璧,说明羌人早把玉当成“珍宝”。秦使去昆仑找玉,大概率是靠羌人带路,对秦始皇来说,这“神山来的玉”,既是“不朽 的希望,也是皇权的象征,比任何草药都金贵。
猜想三:戈壁上的“千年胡杨”——是“不死树”的影子?
神话里昆仑有“吃了能不死”的树,秦朝人虽没见过,却坚信它长在 “神山”附近。而青海格尔木的胡杨,正好长在昆仑北麓,能活千年、死而不倒、倒而不朽,跟“不死树” 的描述几乎一样。据说,在柴达木盆地一些遗址,曾出土过3000年前的胡杨种子和祭祀用的胡杨木柱,说明当时羌人把胡杨当“神树”。或许秦使看到胡杨,就认定这是“不死树”的影子,哪怕只带回枝叶、记下位置,也能向秦始皇证明“找到神山神药的线索了”。
当然也不排除,当时秦使是冲着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青海特产--冬虫夏草、雪莲、黑枸杞来的。
三、不止是“找药”:青海藏着中华文明的深层密码
不管当年秦始皇找的是“水”“玉”还是“树”,这块秦刻石真正的价值,早已超越“寻药”本身——它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理解青海历史地位的大门:早在 2200年前,青海就不是“偏远之地”,而是中原文化与西部文明对话的“纽带”,昆仑的神话、黄河的源头,从那时起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基因。
这种基因,到今天仍在发光:
它是“文明的共鸣”——当年秦朝人对昆仑、黄河的敬畏,跟现在我们对“中华水塔”的守护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本质上是同一种对 “根”的追寻;
它是“文化的底气”——昆仑文化不是传说,而是有刻石、有遗址、有自然印记的“活历史”,这让青海在打造区域品牌时,有了独一无二的“文化内核”;
它是“交流的桥梁”—— 从秦使西行借羌人引路,到现在青海成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重要节点,这片土地始终在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,而“秦代寻药”的故事,正是这种交流最好的“文化名片”。 我们不用纠结秦始皇最终有没有找到“长生药”,更该看到:青海这片土地,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——它是中华文明“多元一体” 的见证者,是神话与现实交汇的地方,更是我们今天挖掘文化价值、建设区域品牌的“富矿”。
未来,当我们提起昆仑,不再只想到神话;提起黄河源头,不再只想到风景——而是能想起2000年前的这块刻石,想起中原与西部的早期对话,想起青海在中华文明里的独特分量股票配资开户网站,想起青海在新时代的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。这,才是“尕日塘秦刻石”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。(作者:龙腾飞,为青海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、青海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会长、民盟青海省委文化专委会副主委、网易新闻青海中心CEO、青海省专家人才联合会文旅委委员。)
发布于:青海省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